自今年2月以来,特朗普团队不断高调宣传这一所谓的“快速通道”,声称将允许富有的外国人以一次性支付巨额资金的方式移民美国。4月间,特朗普甚至在“空军一号”上展示了一张金色签证原型卡,并宣称该计划将在“两周内启动”。紧接着,6月,美国政府还上线了一个网站,让有兴趣的申请人登记候补名单。
然而,热闹的宣传背后,却是法律与政治现实的沉重掣肘。事实上,从该计划面世伊始,业内专家便普遍怀疑其可行性。特朗普政府不断渲染其“美丽前景”,但若深究其法律基础和政治环境,不难发现其实现之路依旧遥不可及。

1、总统的承诺与法律的限制
从法律框架来看,美国总统并无单方面创设全新签证类别的权力。所有移民签证的设立与修改,都需通过国会立法程序予以授权。移民律师和学者几乎一致指出:若没有国会的批准,所谓“金卡签证”根本无法落地。
正如拜登政府时期的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高级顾问Doug Rand所言,自1990年以来,美国绿卡与临时签证类别始终未曾被任何一届政府擅自改变。若特朗普政府强行推动该计划,不仅缺乏合法依据,更将面临法律诉讼,并极有可能以败诉收场。
事实上,早在奥巴马时期,试图为“童年入境者”赋予合法身份的举措,就因超越行政权限而遭到国会强烈反对。类似的例子在拜登执政期间也曾出现——国土安全部扩大假释计划的行为,同样被质疑逾越权力边界。由此可见,特朗普的“金卡”方案亦很难例外。
2、政治氛围下的冷遇
除了法律障碍,当前美国政治氛围也对该计划的前景泼下冷水。现阶段,由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并未表现出任何推动新型移民签证的意愿。
在6月25日举行的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小组听证会上,议题聚焦于“恢复签证程序的诚信与安全”,与“金卡计划”毫无关联。相反,多数议员呼吁进一步收紧现有签证制度的审查。这意味着,无论特朗普如何宣传,该计划都难以进入立法议程,更遑论获得通过。
3、模糊不清的计划细节
即便抛开政治与法律障碍,特朗普的“金卡”计划在操作层面同样漏洞百出。迄今为止,该项目并未公布任何明确细则:申请表格、资格条件、所需文件、税务安排等关键信息皆付阙如。
有潜在申请人质疑:“在不知道法律依据、要求条件、以及相关责任之前,我为什么要贸然报名?”
此外,该计划是否会取代现有的投资移民类别(EB-5)也未有定论。这种模糊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的信任度。
4、经济逻辑的夸张推演
特朗普的顾问与商务部长曾宣称,通过出售“金卡”,美国能够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甚至偿还超过36万亿美元的国债。按照这一逻辑,意味着需批准数百万外国富豪移民美国。
但问题在于,美国能否承受如此庞大的移民数量?政治与社会层面的阻力不言而喻。更何况,将移民资格赤裸裸地作为“商品”出售,本身便与美国长期以来强调的价值观存在冲突,也极易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反弹。
5、金卡构思的来源与现实尴尬
据媒体披露,这一计划的灵感源自对冲基金经理John Paulson,并与科技企业及马斯克相关项目有所牵连。相关团队甚至迅速搭建了信息采集与数据传输系统,意图为申请者建立数据库。然而,至今该网站依旧停留在“登记候补”的阶段,尚未开放实质性申请渠道。
对比国际经验,许多国家在尝试过类似“投资换身份”的项目后,因涉及洗钱、腐败和形象损害,纷纷调整政策甚至全面叫停。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金卡计划”的高风险与低可行性。
6、一个更像“噱头”的政治工具
截至目前,已有约7万人在候补名单上留下信息。但这并不代表真实需求,更可能反映出市场的好奇与投机心态。
总体而言,特朗普的“500万美元金卡”更像是一次政治造势:一方面彰显其“亲商”的姿态,向富豪群体释放友好信号;另一方面,也借此制造舆论热点,强化其移民政策的“对比性”——既严厉限制普通移民,又为超级富豪铺设捷径。
然而,正如最高法院在1950年裁决中所强调的:移民政策的最终权力属于国会,而非行政部门。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金卡”计划从构想到落地,依旧是一道遥不可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