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前数字担当大臣河野太郎于社交媒体上的一则声明,在中日两国舆论场掀起波澜。他表示,日本政府拟禁止未持有“住民票”的中国游客申请将中国驾照更换为日本驾照。此举意味着,存在多年的“制度灰区”或将正式关闭,一条备受争议的便捷换证路径或走向终结。这一消息传递出日本政府对于制度严谨性与公共安全管理的高度警觉。被视作“高性价比”出国项目的换证捷径,曾是许多中国游客海外旅行计划中的“附加值”。但随着越来越多游走在政策边缘的操作方式浮出水面,监管收紧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1、从“外免切替”到制度被滥用
“外免切替”(即外国驾照免试换领制度)原本是日本为在本国长期工作或居住的外籍人士设立的便民措施,旨在降低重复考试的负担,提升行政效率。根据规定,申请人可通过较为简化的流程——包括视力检测、交通常识测试和场地驾驶测试等,换取一张日本驾照。
从操作层面来看,该制度本身并无问题。相较于正式的驾驶考试,其门槛更低、成本更少,流程透明,效率较高。更重要的是,凭借该驾照申请的国际驾照,在《日内瓦道路交通公约》成员国范围内均可合法驾驶,广泛的适用性使得其价值倍增。
然而,正是这一制度的“善意设计”,被部分短期入境游客视作“全球通行证”的捷径,甚至成为部分旅游从业者眼中的“创收新商机”。
2、从个体行为到产业链条
2024年,富士电视台拍摄到东京都某驾照考场外排队的景象:清晨时分,大批游客手持中国驾照,却并非为观光而来,而是专程办理换证。随之而起的是一条灰色旅游产业链——“换证旅游团”。
这些旅游团通常提供一条龙服务:从证件翻译、公证办理、考试预约,到现场接送、材料准备等,费用约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000元)。对于一些游客而言,一次日本之行不仅能游览风光、品尝美食,更能收获一张“高含金量”的驾照,几乎成为一种另类“投资”。
这一现象本质上将原本为长居人士设计的政策商品化,背离了制度初衷,也埋下管理隐患。
3、居住地址的制度漏洞
制度实施的最大软肋,在于对“居住证明”的审核宽松。按日本现行法律,申请换证者需提供“住民票”或可验证短期住宿的材料。于是,一些游客利用酒店地址进行登记,规避正式住所要求。
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行政系统对这类登记信息并不进行实质性核查。一旦酒店默许,仅需短暂停留,即可完成“居住地”认证。然而,后续的续证通知、交通违规通报等官方信件仍将寄往酒店,导致信息断链、监管失灵。
这不仅损害了制度的严肃性,更动摇了政府对外国人换证行为的信任基础。

4、数据呈现的问题规模
据日本警察厅数据,2023年通过外免切替方式换取日本驾照的外国人高达5万6022人,较十年前翻番。中国籍申请者为主要群体之一。
同年,涉中国籍驾驶人的交通事故共计3171起,较2014年增长逾30%。其中,部分案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如2023年8月北海道的逆行油罐车事故,即与游客驾驶失误有关。
上述数据不仅凸显管理体系的脆弱,也说明政策漏洞已经影响公共安全层面,政策收紧势在必行。
5、制度是信任的体现,不应成为“操作对象”
日本此次政策动向,引发的不仅是操作层面的反应,更应激发制度与文化的深层次反思。十年前,日本在驾照、签证、开户等领域的宽松管理,是基于对外国人的信任与制度的开放精神。但当便利机制频频被“策略化”使用,原本友好的政策,也只能逐步收紧,转而强调防范。
在跨国生活中,真正值得尊重的从来不是“聪明地绕规则”,而是“真诚地守规则”。把制度视作“漏洞”钻营的短期收益,往往会以集体信任的崩塌为代价。规则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保护多数人的权益;而制度便利性的持续,前提恰恰是使用者的自律与诚信。当一项便民政策被异化为投机工具,最终受损的,往往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普通人。
« 上一篇 日本旧屋改造民宿政策重大调整,4号特例正式收紧2025-04-15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