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重启【香港投资入境计划】,旨在通过引导高净值人士以指定方式在港投资,推动本地金融与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该计划运行至今已满一年,近日,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在立法会上就该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投资方向,作出详细回应,释放出一系列关键数据与趋势信号。

一、高门槛下的稳定申请量
根据官方统计,截至2025年2月底,投资推广署共接获918宗投资入境申请。其中,868宗通过了「净资产审查」,756宗获得「原则上批复」,而最终已有386宗完成投资安排并进入「投资审查完成」阶段,341宗正式获批入境许可。倘若所有已提交的申请最终通过审核,预期将为香港带来超过270亿港元的新增投资资金。
这一组数据传递出两个层面的信息:一方面,投资入境计划以较高的资产门槛设定了自然筛选机制;另一方面,平均每月仍有近百宗稳定申请,说明在国际投资者眼中,香港依旧具有较强吸引力。
二、金融资产为首选,房地产热度有限
在投资方向方面,数据显示申请人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流动性较高且结构成熟的金融类工具。具体而言:
1、合资格集体投资计划(包括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及投连险)居于首位,反映出投资人对专业资产管理工具的高度信赖;
2、股票投资位居第二,涵盖港交所上市的港币及人民币计价证券;
3、债务证券(即债券)排名第三,表现出部分投资者对稳健收益资产的青睐;
4、非住宅房地产如写字楼、商铺等,仅吸引约两位申请人,涉及金额约1,800万港元;
5、存款证作为低风险理财工具,吸纳约900万港元资金,推算约有3位申请人选择;
6、有限合伙基金权益仅录得700万港元,估算仅有1名投资者涉足此类私募产品。
这种投资偏好分布,恰如投资者在一个不确定环境中选择“快进快出”的灵活配置方式,相较于锁定流动性的房地产类资产,更愿意将资金托付于可控性强的金融产品。
三、住宅类投资零成交背后的现实考量
值得关注的是,自2024年10月16日起,香港政府已将投资范围扩展至成交价达5,000万港元或以上的单一住宅物业。尽管此举被市场解读为是向境外资本敞开房地产投资之门,但截至2025年2月28日,尚无任何申请者选择通过购置住宅物业完成投资要求。
这一结果既反映出高门槛设定带来的现实制约,也间接反映出投资人对香港楼市回报周期与政策稳定性的审慎评估。相比之下,住宅投资显然在收益灵活度与退出机制上略逊一筹。
四、家族办公室需求尚未爆发
在推动财富管理生态发展的背景下,香港政府亦允许投资者通过成立家族办公室来达成投资要求。然而,截至目前,尚未有申请人或其受养人选择通过该渠道完成相关安排。家族办公室的落地往往涉及法律、税务、资产传承等多维度考量,或许仍需时间与政策配套的逐步完善,方能见成效。
五、政策调整与优化仍在酝酿
对于市场普遍关心的住宅物业门槛(当前为5,000万港元)是否有望下调至3,000万元,以提升吸引力,政府方面并未作出明确承诺,仅表示将持续检视计划成效,并适时作出评估与优化。
从全球趋势看,高净值人士对“第二身份+资产配置”的组合需求依然旺盛。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税务透明度、金融产品多样性及法律制度成熟度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未来若能灵活调整投资门槛与结构,预计将在吸引外来资本方面获得更大动能。
《香港投资入境计划》在推出一年后所取得的成绩,虽未达到广泛覆盖,但在高净值投资者领域已建立起一定口碑。当前的申请节奏虽不如“高才通”项目那般迅猛,但在“重质不重量”的政策定位下,投资者正以更理性的方式拥抱这一制度窗口。随着市场认知度逐步提升,以及政策机制日趋成熟,未来这一计划有望成为香港吸引国际资金、强化资产管理优势的重要支撑平台。
« 上一篇 香港永久居民可线上申办临时回乡证入境内地! 2025-03-26
» 下一篇 没有了